這是中國文明網刊登的《綠葉對根的情意》,講的是江西省樂平市浯口鎮石明村青年汪一兵的事跡。這位年輕人,鄉親們只要談到他都會伸出大拇指,說汪一兵做事踏實,在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後,不忘桑梓之情,為村裡的公益事業捨得花投資,為改變村裡行路難問題,他拿出20多萬元修下水道;為了村裡的老人老有所樂,耗資45萬元,建了一幢三層樓的老年人活動中心。
  在我看來,汪一兵的捐款數額或許不引人關註,因為一些大款動不動是百萬、千萬地捐,但如果我們看了汪一兵的事跡介紹,就一定會感動,關註汪一兵。他為村莊不再衰敗,故鄉不再淪陷而盡心儘力,並和村幹部一道共同謀劃建設美麗鄉村。
  汪一兵是1975年出生的,初中就輟學來廣東打工。在汕頭他踩過黃包車,做過摩的司機,提過灰桶,後來工廠打工。老闆見他工作認真,為人厚道,就重用他,再後來老闆要外出發展,就把廠里的一部分訂單交給他做,也就是這樣他才賺到了一些錢。我是在潮汕工作的江西人,對潮汕地區的江西籍商人有所接觸,在這裡賺了錢的大老闆很多,但像汪一兵如此盡心儘力讓故鄉不再淪陷的人並不多。前不久,父親從老家打來電話,說村裡要修路,希望我們幾兄弟捐款。父親說:“你們都是工資族,儘力就是,早些捐,起個好頭。”我們只能儘力而為,而事實村裡收到的捐款絕大部分是來自我們幾個拿工資的,那些經商的老闆對此並不積極,這就是我為何稱贊汪一兵的根本之因。
  作為長期關註、研究三農的人,無數次撰文吶喊不要讓鄉村再敗落,故鄉不再淪陷。我在《故鄉,為何相見不如懷念?》中如此說,在童年的記憶中,我們村莊是最美的,四面環水,河塘環繞村莊,河塘兩岸綠樹成蔭,村裡也到處是樹,有桃、柚、棗、石榴等果樹,也有風景樹,楊柳、樟樹最多,尤其是那一棵棵古老的樟樹,不僅給村裡帶來了清香,而且驅趕蚊子等害蟲。冬天使村裡暖和,夏天使村裡涼爽。老人們告訴我,村前的那棵樟樹至少長了五百年,三個人也抱不過,至於村左邊的那幾棵樟樹,也長了幾百年。如今這些樹都不見了。河塘不再環繞村莊,只靠村的左邊有一條河塘,沒有以前那麼寬闊,水不再清清地流淌,是臟乎乎的一塘死水……當要離開村莊時,我從車的窗口回望這生我養我的地方,心中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失落感,那美好的記憶被所看到的現實沖得七零八落。
    >  
      許多人曾和我一樣,看到故鄉在淪陷而無奈,因為憑我們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這種局面。而汪一兵賺了錢以後,不忘生他養他的那塊土地,離開故鄉二十餘載,仍然對故鄉一片深情,他才一步一步地在努力改變村莊的面貌,讓那塊深情的土地變得更加美麗,而成為遐邇聞名的文明村。所以我說,假如多些汪一兵這樣為故鄉盡心儘力做貢獻的人,顯然故鄉就不再會淪陷。
    >  
      文/洪巧俊
    
  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多些汪一兵,故鄉就不再淪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munvvmgei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